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有竞争意识就是有竞争力?你这种一厢情愿的认识只会让孩子徒增焦虑!

来源: 最后更新:24-03-22 12:03:39

导读:大多数的家长都有一种共识:现代社会竞争太激烈,要想让孩子长大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就得从小培养他的竞
大多数的家长都有一种共识:现代社会竞争太激烈,要想让孩子长大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就得从小培养他的竞争意识,所以你会想法设法地制造一些让TA赢的机会,让TA保持对赢的“渴望”,又要制造机会,不断地让TA认识到长大后会有多少对手在等着和TA“过招”……但我们要问的是,即便如此,为什么依然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被培养出所谓的竞争力呢?

一天晚上,睡觉之前,我的两个孩子不情不愿地去刷牙。在去浴室的途中,我四岁的儿子米洛对妹妹说:“我要赢,我要赢!”

他说的是要赢得刷牙比赛。

没错,我有一个好胜心切的孩子。我和米洛打棒球时,他会对我说,“我把你打败了。”

最近,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详细剖析了奥巴马总统的好胜心。在卸任聚会上,这位人生赢家,给了白宫的实习生们一些“生活建议”:“当你有了孩子,一定要让他们赢。”然后他微笑着补充,“直到他们一岁为止”——此时你可以再次获胜。

他说的对吗,哪怕是在开玩笑?

要不要告诉孩子人生的艰难?告诉他们,只有尝过失败的痛苦,才会感觉到胜利的喜悦更加甜美?还是只让孩子赢,让胜利成为乐趣的一部分?即使是玩棋盘游戏,除了故意放水让孩子“赢”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更加高兴,而且受益更多呢?

竞争有害还是有益?

阿尔菲·科恩(Alfie Kohn)是一个作家和演说家,在他看来,“竞争具有破坏性,对孩子尤为如此,且不仅限于孩子,以这种方式抚养孩子是有害的。” 他对竞争负面性的看法在育儿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他认为想要表现卓越,就要在日常的教育中避免竞争,可是,这与我们的常识背道而驰!

科恩先生的观点与现代生活的现实似乎很难调和:无论是从总统竞选上,还是从奥运比赛上,前者只有一个人能获胜,后者只有三个奖牌得主,且高低有别。让孩子为资源稀缺、僧多粥少的现实做好准备,似乎是家长们的职责所在。

许多学者都认同竞争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表明,当人们想赢的时候,当人们有信心的时候,往往会更加成功。但是,科恩先生的一个观点是许多研究人员都认同的,即混乱的竞争会造成焦虑、伤害自尊、让人的表现更差。

那么,竞争会让人表现更出色吗?即将出版的美国心理协会的杂志《心理学公报》上即将发表一篇综述,汇总了成百上千的关于竞争和表现的论文,发现两者之间没有并明确的联系。

在竞争中感到快乐,可能吗?

那么,我们总是强调环境恶劣、竞争激烈,让孩子时时刻刻保持竞争意识,孩子就能获得竞争力了吗?显然,这只能让他们更加焦虑!

如何让孩子获得竞争力,同时在竞争中感到快乐呢?我开始寻找答案,用以对付我那连刷牙也要争输赢的儿子。

孩子对于竞争的理解非常浅显,他们只是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赢”这个词。换句话说,当他说他要打我的时候,显然没有意识到“打”的真正含义。所以我们可以先满足孩子的幻想:试着改变游戏的性质,强调合作,淡化竞争。

我和米洛站在客厅里,我提出计划:我们来玩抛球的游戏,数数我们可以来回抛球多少次。

“太棒了”,米洛兴奋地说。他停顿了一下说道。“我一定比你接住的次数多。”

米洛的很多朋友,尤其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他们喜欢谈论胜利,感觉良好,但没有真正理解这意味着什么或者好在何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大人每天都在强调竞争。我们会讨论谁赢了比赛;谁赢了竞选当了总统……

没错,竞争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圣托马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约翰·陶尔(JohnTauer)和他10岁的儿子杰克和7岁的儿子亚当。

约翰·陶尔(John Tauer)是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圣托马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说:“消除竞争,是不现实的。不是每个人想成为医生的都可以成为医生,不是每个喜欢唱歌的人都能成为歌星,你无法远离竞争。”

五年间,他通过一系列研究观察年龄9-14岁的孩子们在三个情况下进行投篮的表现:

当一名球员对抗另一名球员(直接竞争);

当两名球员一起合作得到综合最高分(合作);

当两名球员联手对抗另一对球员(合作结合竞争)。

并得出结论:合作与竞争的结合导致了更高的满意度,通常得分也更高。陶尔博士说:“孩子们喜欢竞争和合作相结合。从中获得的享受得到显著提升。”

那么孩子是自己玩,还是与他的妹妹玩,或与其他几个孩子一起玩,哪种情况更好呢?

陶尔有一些具体的建议:比赢更基本的需求是感觉良好。如果我让米洛一直赢,他可能一开始感觉很好,慢慢的他就会觉得不对劲儿了。我们需要允许孩子输,理想的情况下,他应当有一个伙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

“心理学并非没有罪状,那就是总是希望孩子们感觉很好,”陶尔博士说:“试图人为的避免竞争,不可能消除竞争,只会让孩子觉得在竞争中感到‘害怕’;而一味强调竞争意识,只能让竞争越演越烈。”

解决问题,而不是强调输赢

19世纪60年代末,十几岁的艾瑞克·范·迪伦(Erik van Dillen)是当时最好的球员。曾在1972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作为斯坦·史密斯(Stan Smith)的双打搭档。而后,击败了年轻的约翰·麦肯罗(John McEnroe),赢得了戴维斯杯。现在,他五个孩子的父亲,作为他的朋友和网球伙伴,我知道过去的几年里,他在教育方面颇有心得。

网球冠军埃里克·范·迪伦(Erik van Dillen)(左)与海牙(Hague),他27岁的儿子。

他告诉我,强调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他说,他所认识最伟大的球员都是“问题解决者”。当他们遇到其他的强者,他们会享受在挑战的过程中解决难题。而输赢只是衡量他们是否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已。

他观察到,这些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具备同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既不会因为失败而丧失自尊,也不会因为胜利而自我膨胀。

范·迪伦将这份体悟以诗的形式送给他的孩子:一个成熟的灵魂把胜利和灾难都视为“骗子”。

也就是说,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孩子,才真正能够赢得比赛,或者说具备长久的竞争力。

该怎样引导孩子?

那么,我该拿米洛怎么办呢?

我尝试着减轻输赢的分量,降低输赢的重要性。让米洛鼓励其他孩子。这样能敦促他认识到别人身上的努力和优秀,学习和吸取。

我看到米洛显现出合作精神,甚至是在竞争中的合作精神。哪怕他输了,他也会受到鼓励的回报。

重点不要放在获胜上,而是放在技能的掌握上,那么个人和团队——学校、国家、世界,将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标签: 竞争  孩子  球员  米洛  输赢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zuomama.com/news/jyzx/560482.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做妈妈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2035435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f#zuomama.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