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老北京冬至习俗,你知多少?(北京的冬至特点)

来源: 最后更新:23-04-01 04:02:03

导读:

1、老北京冬至习俗,你知多少?
2、老北京清明习俗知多少
3、北京冬至日落时间是什么时候
4、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

文章目录:

1、老北京冬至习俗,你知多少?

2、老北京清明习俗知多少

3、北京冬至日落时间是什么时候

4、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5、温州冬至习俗,你知多少?

6、猜你喜欢:

1、老北京冬至习俗,你知多少?

一种城市文化,其发展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是根深蒂固的,很难易移。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她悠久而又厚重。有人预言未来不久的世界将是中华文化的天下,这说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倚重。让我们来看北京文化看中的冬至习俗吧。

北京元代后皇宫在冬至日有向官吏赐送新历书之俗,编印历书(俗称皇历)之俗一直延续至今。北京民间自冬月起在街市上常有新历书出售,皇历曾是旧京百姓家常用的百科全书。明清时宫廷王府及民间冬至时更盛行祭天祭神祭祖之俗。明清历代皇帝都要率众大臣出前门去天坛的“圜丘”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祀典要在坛的北面设圆形蓝缎幄帐,供奉“皇天上帝”的神位和皇帝列祖列宗牌位,由皇帝率大臣在中和乐(明代)、清平乐(清代)等古乐演奏的九曲乐章中进行“迎帝神”、“奠玉帛”等九道礼序的祭天典仪,以祈求皇天庇护保佑和国泰民安。

古人认为冬至后白昼长了阳气回升,是个吉日,故古人极重视此节并大事庆贺。冬至本是24节气之一,但因其是最早测定出的节气,周朝时的历法即以冬至日为岁除,次日是周历的大年初一。杜甫曾有“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效天礼数隆,鸾旗象辇出深宫”等咏诵冬至节的诗句,描写了封建帝王和官吏们在冬至节到郊外举行祭祀盛典情景。

汉代时曾把冬至列为“冬节”,官府要放假七天,南宋时也有放假三天之俗。周密的《武林旧事》载:“朝廷大朝会,庆祝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谓之像过年。”故古代冬至又有冬节、贺冬、亚岁、如正之称。

冬至节与众多节令一样,在老北京的民间也传承着很多习俗。自汉代至清代冬至日有敬送尊长履袜的节礼,曹植《冬至献履袜颂表》有云:“亚岁迎祥、履长纳庆”。冬至日影长之至(长日),古人用竹竿立在地上在正午时观其影最长时刻即测定为冬至,长至,由此产生以履袜献给师长、长辈,让其在此日穿上新鞋袜足践最长的日影,即可迎来长寿之福,故冬至又有“履长节”之称。

民间冬学在冬至日这天要举行拜师活动,在城乡老师的家中像过大节一样,在庭房高挂孔子像,上书“大哉至圣先师孔子”,学生先在孔子像前行跪拜礼,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礼毕,学生要在老师家中抢着做些家务活,老师则要设宴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

当数九寒天之时,一些文人雅士还喜欢相约九人于每逢数九之日聚宴摆“九九件”,即席间要摆九碟九碗以取九九消寒之寓意。而旧京缺衣少食的穷苦人在寒冷的严冬时则是另一番情景,民国时北京曾流传着一首民谣:“数九天儿,肚内空空没钱买吃食儿……唉,又飞了雪花儿,冷得抱着肩儿,老天爷呀竟和咱穷人闹着玩儿。”民谣道出了穷苦百姓在严冬中的凄惨生活景象。

另外,冬至日还有“观兆测年”之俗,农谚有“冬至三九则冰坚”、“冬至有霜年有雪”、“冬至多风,寒冷年丰”、“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至在月尾,卜寒正二月”等,农家观知天象可预卜来年的好光景。那些喜爱学习武术的青少年均在冬至日这天拜师开始学艺,老北京时称为“看冬”之俗。

明清时期冬至有“肥冬瘦年”之说,四九城内外每逢冬至日祭祀祠堂之风盛行。自古以来北京城内传承着吃馄饨、饺子、吃火锅、吃狗肉、吃豆腐、吃年糕、吃汤圆、赤豆粥等食俗,旧京时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俗语,古今冬至日北京百姓家最爱食的就是馄饨,旧京时百姓家像过“除夕夜”那样在冬至日前夜晚全家包制多种馅的馄饨,并准备节日要食用的“冬至肉”、“年糕”、菜肴等,其情景很似除夕守岁,故称为“冬至夜”。

旧京街市上最着名制售馄饨的则有“致美斋”、“馄饨侯”,其馄饨皮薄如蝉翼,其透明度可见到肉馅之色,多种细馅,独特的汤料,包得精致,包得讲究,老字号的美味馄饨很受名人、墨客、名伶、百姓们的喜爱。清人杨静亭曾写有竹枝词赞誉过京味儿馄饨:“包得馄饨味胜长,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物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

猜你也喜欢:

精美绝伦的贵州蜡染文化

解惑:贵州有哪些传统文化?

贵州土司文化制度的演变

盘点:甘肃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2、老北京清明习俗知多少

清明节这样一个节日,最主要的习俗就是扫墓。人们在度过一个寒冬收敛之季后,此时也想顺应自然生机,伸展腰肢,走出户外到阳光明媚、绿草如茵的公园或郊外去踏青寻春,或步行、爬山、涉水,或赏花斗草游乐,既是春游又是健身活动,保持着身心的健康。老北京又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呢?跟小编一起走进北京文化看看吧。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老北京清明节的另一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

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这首诗所描述的是古代清明插柳的习俗。民谚中还有这样的话:“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那么,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期间插柳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说是为了为了避邪。三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四说是为了预报天气。

关于插柳可以预报天气的说法由来已久。古谚就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俗话也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在生活上,柳条是插在土壤中就能成活。柳条插到哪里,就活到哪里。只要年年插柳,便可处处成荫。

明清时代,不仅插柳于门,而且簪柳于首。簪柳在不同地区风俗有所不同,或男女皆戴,或妇女戴,或儿童戴,以戴柳为柳毛、柳尖、嫩柳、柳叶等。簪柳的用意有些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是为了保持青春。

另外,清明时节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习俗,这是健身活动,亦是那时的游乐活动,白居易在《春游》一诗中就说过:“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风筝最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用于军事,用放飞风筝传信息,明清后转为宫廷娱乐并为平民游乐玩具,因古时在风筝上装置响笛或洋皮小鼓等风吹发出似筝之声而称“风筝”之名,老北京时风筝制作更为精巧,那时有被称为“曹氏风筝”、“风筝金”、“风筝哈”、“风筝马”等流派的风筝。

曹雪芹对风筝颇有研究,还曾写过一本《南鹤北鸢考工志》的书呢,书中记录了他放飞制作风筝的经验与体会。风筝可在庙会集市上购买,也有自家制作的,如儿童自制的称为“屁股帘”的简易风筝。阳春三月在郊外山野或四合院内外广阔之地放风筝,沐浴着阳光,吸着清新空气,或拉线奔跑或昂首仰视从而心旷神怡,人体气血畅通。

这项活动至今仍受广大百姓喜爱,常见在天安门广场和城内外广阔地区有各式各样的风筝在蓝天白云中翱翔。至于荡秋千曾是宫廷内和贵族家园林中的设施是妇女孩子们流行的一项游乐活动,如今早已成为百姓的健身活动项目。

猜你可能也喜欢:

南京艺术瑰宝:南京白局文化

宁波传统手工工艺:竹编

杭州清明节习俗知多少

海南清明节习俗细数

3、北京冬至日落时间是什么时候

节气冬至是古时候人们最早确定下来的一个节气,一直影响至今。在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造成地球的北半球处在了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那么在首都北京冬至这天什么时候能看到日落呢?

已知日光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纬度a,求地球上任何一点(已知纬度为b)的日出时间,得到过一个公式:t=12*arccos(tga*tgb)/π(适用于北半球)

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a=-23°26′,北回归线的纬度b=23°26′,所以日出时间t=6。72——早上6点43分12秒。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是以中午12点为对称的,冬至日北回归线的日落时间为傍晚5点16分48秒,而夏至日的日落时间为傍晚6点43分12秒。

事实上,大气层还有折射作用,所以真实日出时间会比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来的时间稍微更早一些

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4、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俗话说,“冬至如年”。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为我国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节日。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等民间风俗,至今仍有流传。在加之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南北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在冬至这一天从饮食到民俗活动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冬至这一天的南北习俗都有哪些吧。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的习俗:古代传统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南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相关文章:冬至吃什么?(混沌,饺子,汤圆)

2013年冬至是什么时候,冬至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之小雪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大雪节气养生之道

5、温州冬至习俗,你知多少?

浙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浙江温州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南戏的故乡,温州人被国人称之为东方犹太人。浙江的温州地区方言也被评为中国最难懂方言之一。让我们走进浙江文化,去探秘温州人冬至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一、做节

在温州地区的部分农村,“冬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摆酒席祭拜祖先。将猪头、鸡、鸭、鹅、鱼等几样东西用和盘盛着,向祖先祭拜,祭拜后一家人坐下吃,这叫作“做节”。

二、吃汤圆

在冬至这一天,温州人都有吃汤圆或麻糍的习惯。

6、猜你喜欢:

标签: 冬至日出时间日落时间  冬至日落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zuomama.com/xingzuo/fenxi/36603.html

  • 1女孩凌晨跳江获救,3位小伙下水营救不幸溺亡 善后工作正进行

    女孩凌晨跳江获救,3位小伙下水营救不幸溺亡 善后工作正进行

  • 204年,小伙花27万买下弟弟旧屋,14年后房价翻10倍,弟弟要求归还

    04年,小伙花27万买下弟弟旧屋,14年后房价翻10倍,弟弟要求归还

  • 319年湖南55岁"巨婴"熊丽:啃完三任丈夫,啃94岁老母,从未工作一天

    19年湖南55岁"巨婴"熊丽:啃完三任丈夫,啃94岁老母,从未工作一天

  • 4五部门: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五部门: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 5中国女留学生在泰遭绑架杀害,3嫌疑人已在湖北襄阳落网

    中国女留学生在泰遭绑架杀害,3嫌疑人已在湖北襄阳落网

  • 6河南文明网清明祭英烈登录入口2023(河南文明网清明祭英烈登录入口2023)

    河南文明网清明祭英烈登录入口2023(河南文明网清明祭英烈登录入口2023)

  • 7开封美术馆2023年清明节期间开闭馆公告

    开封美术馆2023年清明节期间开闭馆公告

  • 82023年五一烟台迷笛音乐节志愿者去几天?

    2023年五一烟台迷笛音乐节志愿者去几天?

  • 92023开封市博物馆清明假期开闭馆公告 开封市博物馆春节期间开放吗

    2023开封市博物馆清明假期开闭馆公告 开封市博物馆春节期间开放吗

  • 102023烟台黄渤海迷笛音乐节志愿者招募令

    2023烟台黄渤海迷笛音乐节志愿者招募令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做妈妈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2035435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f#zuomama.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