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历史悠久的佤族木鼓舞 佤族木鼓舞蹈

来源: 最后更新:23-08-30 02:02:30

导读:

1、历史悠久的佤族木鼓舞
2、历史悠久的山东快书
3、历史悠久的刀郎麦西热甫
4、历史悠久的湖州琴书
5、历史悠久的

文章目录:

1、历史悠久的佤族木鼓舞

2、历史悠久的山东快书

3、历史悠久的刀郎麦西热甫

4、历史悠久的湖州琴书

5、历史悠久的广西壮族铜鼓舞文化

6、猜你喜欢:

1、历史悠久的佤族木鼓舞

在传统的祭祀活动中,遗存了很多舞蹈,对于佤族来说,木鼓舞就是从原始的宗教活动中流传下来的。佤族舞蹈保留了原始的风貌,其中木鼓舞将传统的佤族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名副其实的民间歌舞的集大成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佤族木鼓舞都有哪些特点和文化内涵。

传说木鼓是佤族的通天神器,被视为民族繁衍之源头,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木鼓舞》成为他们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舞蹈。佤族人民以舞蹈形式来表现对自然神灵的崇拜。

佤族的木鼓舞主要包括拉木鼓舞、铓锣舞、剽牛舞、刀舞、甩发舞、跳木鼓房舞、迎头舞、供头舞、送头舞等。因为跳这些舞都要选木鼓作主要的伴奏乐器,故总称为“木鼓舞”。

这些舞蹈在表演中很多时候夹杂着其他伴奏乐器,如铓锣、铜鼓、葫芦笙等形成各类形式的舞蹈,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产生多种跳法、多种功能。本文主要介绍沧源佤族的传统木鼓舞。

沧源佤族木鼓舞由四部分组成: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

舞蹈首先展现了,由巫师“魔巴”带领全村健壮剽悍的阿佤男子,以藤条捆绑已选择好的巨大树干后,在骑于树干“魔巴”的一路领唱下,拉木人边踏歌为节,边迎合高呼地拉木前进直达村寨的歌舞。这段古朴而粗犷的歌舞“拉木鼓”,气氛神圣庄严,舞步自然成韵,极具原始崇拜意味。

第二段以舞蹈形式出现的“进木鼓房”,集中以模拟舞姿来表述人们挖凿、制作“木鼓”的劳动过程。结束于新“木鼓”诞生后,“魔巴”手持树枝,在大八字“蹲裆步”的行进中,引导“木鼓”进入“木鼓房”的庄严过程。

第三段“敲木鼓”,是《木鼓舞》表演中最为热烈和精彩的高潮部分。全段以娴熟的击鼓技巧和粗犷舞姿,集中展现了表演者模拟佤族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巡逻、报警、作舞等情景为内容的多种舞蹈套路表演。舞蹈开始由一至二人击鼓进行表演,鼓点的音色与节奏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当舞蹈进入高潮时,另有三四名手持彩绘鼓槌的剽悍男子进入场地,边击鼓,边围鼓旋转、跳跃,将“敲木鼓”的欢腾气氛推向极致。人们以此欢愉神灵,求得来年的五谷丰登、人畜两旺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最大愉悦。

“祭木鼓”是《木鼓舞》最后对“木依吉”大神进行崇拜的一段程式性礼仪舞蹈,舞蹈语汇简单、质朴,富有浓厚的原始仪式气氛。

佤族木鼓舞的艺术特色

佤族的男女老少每逢年节庆典都会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击下围绕着木鼓房,携手起舞。他们以屈膝、弓腰表示对木鼓的敬仰,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按逆时针方向围圈缓慢移动,动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

第一拍右脚向右斜前方上一步,双手曲肘举至头斜上方,身体后仰;第二拍左脚跟踏一步,双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躯前倾。如此循环反复,动作规范而平稳。

木鼓舞贯穿于木鼓祭祀活动的全过程,

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领唱与众人踏节而歌为伴奏,歌词多述说民族历史、祭祀和劳动生产及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跳木鼓舞以围圈、挽手、对称舞蹈为主要动律,双膝弹动,重拍向下,韵律感强。表演时木鼓震天响,秀发满天飞,风格粗犷奔放,炽热狂野,表现出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整个歌舞表现了佤族人民制作木鼓过程和木鼓落成时的喜悦心情。咚咚的木鼓声和不时的高吭歌声、欢呼声,伴着充满激情的舞蹈,强烈地表现了佤族人民纯朴的乡土情感和执着追求“求生存、图发展”的民族精神。

2、历史悠久的山东快书

山东是中华的民族的起源地之一,许多史前文化都在这个地方出土,更是历经夏商周三朝文化的积淀。作为起源于山东文化里的山东快书,也是受到了当地说唱艺术兴盛的影响,才能在这发展起来。

山东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汉族传统曲艺形式,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中国。演唱者手执竹板或鸳鸯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故又名竹板快书。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省临清、济宁、兖州一带,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历来有三种传说,即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

据考证,山东快书发源于临清、济宁一带,艺人有种说法:山东快书是从河里来的。这里说的不是一般的河,而是横贯南北的古运河。临清、济宁都是运河上的大码头,南来北往的行旅客商云集之地,俗称“沃土”。艺人向这里拥集,就是所谓的“跑码头”。这里商贾云集,客人无聊,需要娱乐活动,也就养得住艺人。

同时,这类码头又是多种艺术形式荟萃之地。以此推断,当年临清一带说唱艺术颇为兴盛,为山东快书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利条件。北宋末年,临清、济宁一带正是梁山好汉龙腾虎跃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于是以《武松传》起家的山东快书应运而生。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保证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左手击打两块相同的铜板(鸳鸯板)作为伴奏乐器。山东快书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

由于山东常是一个或几个演员,用极简单的道具进行演唱,在瞬间就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又由于它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田头工地、车站码头、街头巷尾,均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为经济建设服务,所以几百年来长久不衰,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经典段子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

经过历代艺人百余年的传唱,山东快书艺术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书目。在传统山东快书书目中,有关武松故事的唱段占了很大的比重,是传统山东快书的基本书目。在1997年出版的《中国传统山东快书大全》收录的21段中篇作品中,武松故事就占了17段。

另外还有不少单段和小段,也同样属于山东快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流传地域、师承关系和艺人表演风格的不同,所以在书目的内容、结构、词句及文学特色等方面也各有不同。

3、历史悠久的刀郎麦西热甫

新疆人民大都能歌善舞,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娱乐方式就成群的载歌载舞。而在维吾尔族人民心中已深深的融入他们的生活,那就是刀郎麦西热甫,它的表演形式是融入了音乐、舞蹈、说唱等多种娱乐方式的一种民俗。

下面的新疆文化为你带来刀郎刀郎麦西热甫的更多精彩内容,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刀郎麦西热甫以其“刀郎文化”的独特性而区别于其他维吾尔地区的麦西热甫。刀郎麦西热甫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它源于西域土着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有专家认为,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场院即兴抒发豪情壮志的歌舞。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刀郎维吾尔人将各种生活素材不断充实到刀郎麦西热甫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刀郎文化。

刀郎麦西热甫与刀郎木卡姆关系密切,其中的歌舞部分采用刀郎木卡姆的音乐伴奏,但刀郎麦西热甫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内涵和外延都更为宽泛并由民众集体参与完成,是该地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刀郎地区,从七岁到六七十岁的男女,都爱好麦西热甫,麦西热甫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集体活动。

刀郎麦西热甫以刀郎木卡姆序曲开始,再经过赛乃木、山尼凯斯、色尔勒玛三个阶段,麦西热甫的一轮歌曲、舞蹈便告结束。配合舞蹈的刀郎木卡姆乐曲的歌词,主要是采用当地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麦西热甫除了歌舞以外,还包括了民间艺术的各种游戏娱乐形式。这种娱乐为麦西热甫所独具,其他场合是不搞这种娱乐的。比较着名的有抢“黛莱”(腰带)、献茶和唱民歌。

抢“黛莱”表现参加者在相互抢“黛莱”时的机灵、敏捷,气氛诙谐而热烈。这种娱乐形式若在青年男女间进行,则更有趣。欢快的笑声会更响亮一些。所以,刀郎人民深深喜爱这种娱乐形式,它不仅使人们在欢笑中得到享受,而且还锻炼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观察力,使之动作迅速、机灵和敏捷。

献茶、联句的娱乐,就是用一对盛水的小碗巧妙地放在一双手上,在全场众手相传,每个递碗、接碗的人都要唱一首歌或联句。如果传递动作失措或将碗中的水泼洒,将会被“罚”唱歌、联句或讲笑话,逗公众发笑。因此,参加者须有背诵成百首民歌、联句或者进行即兴创作的才能。每次麦西热甫中所唱的民歌和联句,都是反映刀郎人民的经历、风俗、情感和要求的一面镜子。

刀郎麦西热甫承载着“刀郎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社会教化功能。在刀郎地区,麦西热甫有长期留传下来的、为人们共同承认的道德规范和纪律,麦西热甫的参加者要推选公正无私,并有一定威望的人来充当青年首领、“法官”和纪律执行人。他们有权对那些不经许可离开现场、无故迟到、歌舞中破坏秩序等违反纪律者进行“惩罚”。

被罚者或拿出自家的水果招待大家,或做种种令人发笑的游戏,其间充满了喜剧色彩,受罚者也同样感到高兴。通过这种“惩罚”娱乐,使人们受到遵守纪律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

由于刀郎麦西热甫舞姿变化无穷,热情奔放,参与人数较多,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因而成为培养刀郎麦西热甫民间艺术家和陶冶刀郎人情操的主要方式。它始终保持着塔里木土着歌舞浓郁的原生态特色,是刀郎维吾尔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代相传中,经过丰富完善,原来狩猎场景的意义已经失去。刀郎麦西热甫完全成为了当地人民的娱乐方式。刀郎麦西热甫是研究刀郎维吾尔人历史、社会生活、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历史悠久的湖州琴书

在中国的历史上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戏曲文化,不同的唱腔,不同的地方风俗,早就了中国的戏曲呈现出多元化。说道戏曲怎么能少了湖州地方说唱艺术湖州琴书,这是湖州文化的地方代表行曲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湖州琴书俗称胡琴书,简称琴书,是一种浙江省的汉族说唱艺术。由于它是湖州滩簧的重要分支,所以也有人把湖州琴书称做为“湖滩”。

琴书的形成与湖州滩簧的另一个分支——湖剧密不可分。两者在剧(曲)目、音乐上互为相通,艺人亦常常“搭班做小戏,分档唱琴书”,而又各具特色。 1924年

5、历史悠久的广西壮族铜鼓舞文化

铜鼓舞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到喜庆的节日,人们就会用铜鼓舞来庆贺,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悦之情。

那么,广西壮族铜鼓舞文化是怎样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据云南马关县壮族民间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群妖作怪,搞得民不聊生,后来有一种两侧生翼,能转会飞的铜鼓,将妖怪一一击毙,老百姓才得安宁。从此以后人们就将铜鼓视为镇妖的圣物,渐渐操起铜鼓跳舞,以感谢铜鼓的救世之恩。由于铜鼓长期带着浓厚的神秘色彩,铜鼓舞也就被赋予预卜吉凶,祈祷幸福的寓意。久而久之,铜鼓舞就被广泛用于婚丧节庆及自娱的场合,你学我传,世代不衰。

铜鼓舞特点

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

敲法

敲奏铜鼓的方法多种多样,鼓声铿锵而有节拍。皮鼓一面,摆在铜鼓中间。当铜鼓敲响,并进入节拍之后,皮鼓手从人群中跃出,双手执两根鼓槌,围着皮鼓敲打。他是这个舞蹈中的中心人物,必须按照铜鼓奏出的节拍,一边打,一边做出各种舞蹈动作。他打皮鼓的动作有正面打,侧身打,抬腿打,翻身打,转身打,有时打鼓心,有时打鼓边,有时两根鼓槌互相击打。动作变幻快速而有力,有的高难动作只有少数鼓手才能熟练掌握。

铜鼓舞在表演气势上明显的脱胎于壮族古代“三月三”对歌的传统习俗,具有活跃、谐趣及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据悉,铜鼓涉及矿冶、铸造、声学、历史、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科技史、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您可能也喜欢:

满族的文字文化及历史介绍

民族文化:满族婚俗文化

满族的族庆之日,颁金节

别树一帜的瑶族居住文化

6、猜你喜欢:

标签: 历史悠久  历史悠久的国家  历史悠久的汉字  广西壮族三月三  广西壮族人口  广西壮族服饰  形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zuomama.com/xingzuo/fenxi/77540.html

  • 1字节跳动是什么 字节跳动是什么软件

    字节跳动是什么 字节跳动是什么软件

  • 2你的名字票房(你的名字票房多少亿)

    你的名字票房(你的名字票房多少亿)

  • 3印度人口总数多少(印度人口总人数)

    印度人口总数多少(印度人口总人数)

  • 4印度属于哪个洲的(印度是哪个州的?)

    印度属于哪个洲的(印度是哪个州的?)

  • 5张丰毅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张丰毅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电影)

    张丰毅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张丰毅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电影)

  • 6河南省成人高考报名官网2023 河南省成人高考报名官网2023

    河南省成人高考报名官网2023 河南省成人高考报名官网2023

  • 7泽连斯基点名的乌新防长:曾在美接受“未来领袖”培训,多次参与俄乌秘密谈判

    泽连斯基点名的乌新防长:曾在美接受“未来领袖”培训,多次参与俄乌秘密谈判

  • 8刘和平:美日韩上演“海鲜吃播秀”,抱团对付中国的象征

    刘和平:美日韩上演“海鲜吃播秀”,抱团对付中国的象征

  • 9中央政法委领导层,再添一位女性成员

    中央政法委领导层,再添一位女性成员

  • 10河南省成人高考报名条件2023 河南省成人高考报名条件2023

    河南省成人高考报名条件2023 河南省成人高考报名条件2023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做妈妈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2035435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f#zuomama.com (请把#替换成@)